從嫁女餅思考聖餐

楔子

一日,兩神學家在討論他們結婚時的情況。

A:阿!我下個主日要「過大禮」呀!好多野搞呀?

B:哈?我果時過大禮都是阿媽搞的,拿些過大禮用的禮物,拿些餅卡就可以了。

A:我阿媽唔準我地用餅卡,要physically送 1擔8 唐餅去呀。成 700幾個呀。

B:嘩!我阿媽唔駛喎,我地過大禮果時係咁咦送少少唐餅,然後送餅卡。

喜餅是婚嫁禮俗中的傳統禮物,廣東人稱之為「嫁女餅」。女方在婚禮前買喜餅,分贈給至親好友,一方面渲染喜氣,另一方面也有「公告天下」的意義。

唐餅和餅卡兩者的關係是:唐餅是公報婚訊的符號(symbol)而餅卡則是唐餅的符號(the symbol’s symbol)。兩者都指向同一個意義(公報婚訊)。

基督教的聖餐,餅和杯代表了耶穌基督的身體,而耶穌基督的身體代表了救贖(當然,耶穌基督的死還可以有更深遠的意義)。

A的媽媽認為,不能用餅卡,要用真餅,其原因(可能是)餅卡不能代表那意思,她堅持親友要見到真的餅。我認為,A的媽是一個「變質說」支持者。變質說認為當牧師/神父祝聖之後,那餅和杯就真的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,是神聖的。變質說者不能接受聖餐只是記念,正如A媽媽不能接受用餅卡。

B的媽媽則是一個「記念說」支持者,她認為送唐餅和餅卡都是支向同一個訊息,所以沒所謂。記念說者認為聖餐的目的是記念耶穌基督,其餅和杯不是真實的耶穌身體和血。

驟眼看來,變質說者好像很傻,將餅和杯當成血和肉,但回神反思,當一種儀式的表達方法被太過簡化,人們還能明白、還能親身經驗其內含的意義嗎?當儀式被過份簡化的時候,人就不能經驗儀式當中的 symbolic meaning。試想像,一日若果我們都不再真的分發餅和杯,改為望著屏幕投影的餅和杯,我們還可以親身體驗領聖餐時「分享主的身體」的意思嗎?當我們都不再吃同一塊餅的時候,我們就不明白我們是「同一個身體」了。

每一個儀式、傳統都有其目的和意義。崇拜禮序如是,聖餐如是,洗禮如是,甚至過大禮、上頭、三朝回門等也有其意義,儀式要隨時代更新,但不是愈來愈抽空和簡化。

太興近來出了一段店內廣告,其中一個鏡頭是超錯的。廣告前境一對新人正從女家出門(有人拿著傘子遮他們),後境是一個人捧著一隻回門乳豬和他們一起行。你知道這錯在哪兒嗎?

三朝回門,即歸寧,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,新抱由丈夫的陪同下,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,然後再隨丈夫回到夫家;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。

歸寧,就是回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。在古時,交通沒有現代的方便,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,所謂出嫁從夫,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回到娘家了。

所以回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。亦因為如此,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,回門時,男家需要預備:

  • 燒豬一隻 (以示新娘的貞潔)
  • 西餅兩盒
  • 酒一對
  • 竹庶兩支 (步步高陞)
  • 雞一對
  • 生菜 (風生水起)
  • 生果兩籃
  • 荵 (鬆鬆動動)
  • 伊麵兩盒
  • 雞仔燈籠金
  • 豬肚及豬肉各兩斤

出門時就連金豬一起出門,即是甚麼意思呢?即是男方已經試過了,「隻豬一早無左」?貽笑大方呀。但是,貽笑大方之餘卻又相當反映現實。當代男女,有幾可是先結婚後洞房的?